我們每天都在獲取的文字都是有類型之分的。在《聰明的閱讀者》這本書中分為三類:信息型文本、敘事型文本和美感型文本。
舉個🌰#
同樣是描述一位男生追求一位女生,這三類文本是如何表達的呢:
- 信息型文本:我上進有為,具備優點一二三四;將來咱們在一起之後我會為你付出甲乙丙丁;多年後,我們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 敘事型文本:從前我很快樂,但是自從遇到了你,我就變得沒那麼快樂了。----- 這是張愛玲遇見胡蘭成,魯迅遇到許廣平,胡適遇到韋蓮司。
- 美觀型文本:我在一個北方的寂寞的上午 / 一個北方的上午 / 四年著一個人。----- 這是海子在《跳傘塔》中寫下的詩句。
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句子中看出來一些規律。
信息型的句子側重內容和邏輯,主要突出呈現對應的信息點。
敘事型文字側重事物的順序,至少會出現兩種事物,上面的句子中有三件事,1️⃣從前我很快樂,2️⃣遇到你,3️⃣變得不快樂。這三件事物中間的關係是因果。
美觀型文字側重形式與風格,我覺得還應該加一個情感。上面海子的詩句,重複了 "北方的上午",並且句子與句子之間沒有標點符號但是用換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等等,乍一看,這寫的是啥玩意兒,仔細一品,說不清道不明的但是非常吸引人的感覺就來了。
面對三種不同類型的文字,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的?#
在《思考・快與慢》中描述到,人類的大腦是兩個進程的,一個快的進程,一個慢的進程。
快的進程思考迅速,調用存儲的知識比較少並且擅長聯想,憑直覺思考,經常下意識就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帶來的結果往往是不準確的。
慢的進程思考緩慢,會結合我們已知的某種知識去判斷當前事物並且擅長邏輯分析,更加理性、客觀。
那麼面對上述三種類型的文本,大腦的兩個進程是如何處理的呢?
信息型文本:面對信息型文本,我們的大腦會調用 慢的進程 進行 分析處理。消耗較大的能量,來分析當前文本所包含的主要內容,一般是基於規則的。
那麼什麼是規則呢?
規則(rule)就是一種用來約束和指導人們行為、活動、事物發展的一種約定、原則或者法則。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看到 “美” 和 “麗” 一起出現,“快” 和 “樂” 一起出現。我們的大腦就會總結出規則美麗是一個詞語,快樂是一個詞語,但是,美快則不是一個詞語。
書中解釋:我們從開始學習之初其實就是在學習一個又一個的規則,並將這些規則存儲在我們的大腦中,供慢進程分析事物的時候調用。
敘事型文本:在面對敘事型文本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則多採用於快進程去分析處理。這種分析通常會聯繫到文本的上下文敘事以及所處的情境。
那麼什麼是敘事呢?
敘事(narrative)是指通過語言、文字、圖像、聲音等方式傳達的在一個時間序列中的故事或事件的描述。
舉個例子:1️⃣我在吃飯,2️⃣吃完飯我需要上課。事件一描述了我在吃飯,事件二是吃完飯後我需要上課。二者在時間序列上有先後之分。
美觀型文字: 大腦面對美觀型的文字採用的是 “快” 和 “慢” 之間的處理方式。這個應該怎麼理解呢?
上面說美觀型文字側重形式、風格和情感。我們大腦在獲取到此類文本時會根據文本描述自動呈現出應有的畫面、自動解碼出應有的情緒。
例如:當我們讀到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這兩句詩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慷慨激昂的情緒,當我們讀到 “楊柳岸,曉風殘月” 的時候會自動呈現出一幅柳樹飄搖,月光稀疏的景象,產生的情緒也是溫柔的。
書中解釋:面對美觀型的文字,我們的大腦會首先組合字詞之間的時空美感以及字詞之間所表達的情緒。
我們的大腦最愛這種文字。我們喜歡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的戀愛的氣味;我們喜歡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的隨意洒脫;我們喜歡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的蕩氣迴腸。千百年後,即使前途未卜,這些文字組合在一起透露出的情感依然令我們感動。